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强劲东风下,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事业正以蓬勃之势,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024年,作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里程碑之年,我们见证了无数科技创新的璀璨火花,从科研的殿堂跃入生产的实践,从知识的书架迈向市场的货架,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2024年度盘点工作由技术转移研究院、中关村智酷、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及转化果平台四大知名机构联合发起,过程中汇聚了150名行业观察员的敏锐洞察、20名评审专家的专业评判,以及55家联合发布单位的鼎力支持。旨在以全方位、深层次的视角,全面回顾与总结过去一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宝贵经验,为行业的持续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12月17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智谱AI】获30亿元融资
2024年12月17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谱AI”)宣布完成新一轮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此次融资由多家战略投资和国资机构参与。此轮融资后智谱AI的估值约在300亿元,也是目前估值最高的大模型公司之一。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6月,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技术成果转化而来,源自成立于1996年的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拥有20多年人工智能技术积累。智谱AI的核心团队均来自清华,公司灵魂人物是清华大学计算系唐杰教授,董事长刘德兵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教授,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CEO张鹏和总裁王绍兰均为清华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根据最新股权结构显示,目前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持股平台华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还持有智谱AI公司4.7005%的股份,是公司第六大股东。
二、6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达梦数据】科创板上市,获16.5亿元融资
2024年6月12日,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融资额度16.5亿元,上市首日市值超过200亿元。
达梦数据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数据库产品和服务,其前身是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是典型的由华中科技大学投资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达梦数据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为80岁的冯裕才,1990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教授。200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下发决定,同意华科产业集团与自然人冯裕才等共同发起设立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由华科产业集团代表学校以实物和无形资产出资600万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0%,其中无形资产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DM2.0”。
三、12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佳驰科技】科创板上市,获12.45亿元融资
2024年12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佳驰科技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融资12.45亿元,上市首日股价上涨超过150%,市值超过272亿元。
佳驰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EMMS)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隐身功能涂层材料、隐身功能结构件及电磁兼容材料,广泛应用于国防和民用电子信息领域。
佳驰科技实控人、创始人邓龙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当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经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和校长助理等重要职务,长期从事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邓龙江院士是佳驰科技的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比例为22.38%,根据上市当天收盘市值272亿元计算,其持有股份市值超过60亿元。
四、11月18日,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银河通用】获12亿元融资
2024年11月18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银河通用宣布完成5亿元人民币战略轮融资,加上今年早前获得的7亿天使轮融资,银河通用年内共融资12亿人民币,创下了国内具身智能赛道早期轮次融资的新纪录。
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尽管成立时间仅一年多,但已迅速崛起为具身智能领域的佼佼者。公司首代通用人形机器人盖博特(Galbot)于2024年6月发布,采用轮式双臂构型,配备多模态大脑大模型,拥有超过95%成功率的跨形状材质泛化抓取技术。
银河通用的创始人王鹤是一位90后博导,现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CFCS)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创立了北大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持股平台,目前持有公司约2%的股份。
五、12月30日,中科院卫星创新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格思航天】获超10亿元A+轮融资
2024年12月30日,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 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0亿元。主要投资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开科创、国盛资本、新微资本等。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是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的共同战略布局下,由上海中科辰新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通信互联网卫星研发生产企业。公司聚焦民商卫星研发与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作为卫星ODM厂商承接量产卫星设计制造与卫星核心组部件研发业务。公司深耕卫星装备产业链,以整星研发制造为牵引,向上开展关键单机和零部件的自研及核心技术攻关。
六、3月8日,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珏芯微电子】获5亿元融资
2024年3月8日,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企业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获得5亿元融资。此次融资由航天国调基金领投,航天国调基金也因此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珏芯微电子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一家集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及外延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器件工艺、高真空封装、精密制冷机等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高科技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由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李言谨研究员、杨建荣教授等科学家领军,拥有发明专利120余件,在光电探测器芯片设计领域深耕多年,掌握完备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全球可持续性技术竞争优势。
作为复旦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珏芯微电子的快速发展和成功融资,离不开复旦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力支持。近年来,复旦大学积极践行国家赋权改革精神,出台了一系列赋权改革实施方案,涵盖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作价投资、人员兼职与离岗创业、以及知识产权转化运营等多个关键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支撑。同时,复旦大学还建立了高效协同的多部门工作机制,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紧密融合,形成了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
七、9月2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无问芯穹】获近5亿元融资
2024年9月2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无问芯穹正式宣布完成近5亿元融资。本次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启明创投和洪泰基金联合领投。
公司主要业务围绕AI大模型软硬件协同优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通过自研的推理加速技术和大规模异构分布式混合训练系统,实现了软硬件联合优化,大幅提升了芯片算力在大模型任务中的利用率。
无问芯穹是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推动集结的队伍,发起人汪玉教授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最年轻的系主任。他曾率队学生姚颂创办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并在2023年发起创立无问芯穹。公司CEO夏立学、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均是汪玉教授的学生,团队实力雄厚,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八、5月6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航天驭星】获近5亿元B轮及C轮融资
2024年5月6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航天驭星宣布成功完成近5亿元的B轮及C轮融资。这一轮融资由重庆数投、中山投控旗下中山创投及招商母基金等机构联合领投。
航天驭星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北京,在西安、郑州、中卫、七台河、精河、鹤壁、南太平洋、非洲、南美等地建立了十几个分支机构,是集商业化航天测运控技术研发、航天通信产品制造和航天器在轨运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提供商。
航天驭星作为航天五院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有着深厚的渊源。航天驭星的董事长赵磊和CEO董玮均出身于航天五院的核心团队,并且在多个项目上与航天五院展开了深度的合作。
九、8月2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微元合成】获超3亿元A轮融资
2024年8月2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微元合成】宣布成功完成超3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京国投基金领投,易凯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了微元合成的独家财务顾问。
微元合成于2022年开始运营,是一家专注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企业。公司以绿色的生产方式,为医药、日化、农业、食品、饲料和材料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生物基原料及解决方案。现阶段,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糖醇与稀少糖、天然色素、活性分子等。
微元合成的创始人刘波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专项、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其所在团队已完成数十项产品对外授权,从2012年至今,转化的成果已经助力10余家企业实现产品的降本增效和量产落地。在刘波博士的带领下,微元合成从成立之初就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产业落地的无缝衔接。
十、2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科科乐】获近3亿元PRE-A轮融资
2024年2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科科乐】宣布完成3亿元Pre-A轮融资,公司估值约10亿元。本轮融资由锦沙资本、襄禾资本联合领投,华兴资本担任此次融资的牵头财务顾问。
中科科乐成立于2022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陈昶乐发起设立,聚焦聚烯烃领域的研究与技术产业化,产品涉及聚烯烃弹性体、光伏封装材料、环烯烃共聚物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领域。陈昶乐教授在高端聚烯烃领域深耕18年,核心团队在高端催化剂研发、聚烯烃聚合及改性技术、工艺放大领域积累深厚,致力于突破海外技术封锁,实现高精尖聚烯烃工艺国产替代。